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养成的策略研究

发布日期:2023-04-15 浏览次数:2495 来源:诚信长三角 作者:

       摘 要: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体验过程。数学阅读能力是通过数学阅读,对问题的整体感知而达到的对数学问题的科学分析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日常工作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个阶段是发展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性阶段,同时也是基础阶段,是将来继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本文将以养成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为目标,从阅读时间量、阅读要领、阅读的表征、阅读层次几方面提出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微信截图_20230415101417.png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内涵

“在学生学习当中,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当中对数学阅读的推行,则能够在形成读思结合环境有效营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此当中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在课堂当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养成有着密切联系,探索并有效提供数学阅读能力养成的支持条件也就成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

(一)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所学数学内容的体验过程。数学阅读与一般阅读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完整的心理过程,是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但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及其他一般阅读有一定的区别,它有自身特殊性,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及相关数学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认知、理解、应用、分析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

数学阅读具有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多样性。数学阅读的严谨性来源于数学语言的确定性与数学材料的非任意性,其材料是有逻辑意义的、可理解的。数学阅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数学阅读材料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数学阅读的抽象性表现在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并且在数学学习中会经常遇到抽象的符号与图例。数学阅读的多样性由数学语言构成的多样性决定,数学语言中不仅会呈现数学学科的专有名词与术语,而且会有多种多样的符号与图形。数学阅读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加强夯实小学生对相关数学符号、数学语言的记忆和理解。

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是通过数学阅读,对问题的整体感知而达到的对数学问题的科学分析能力,是用自己已有的所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数学语言,促进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可通过分析解答数学问题的水平呈现出来,如学生能否在阅读数学材料时把文字转化为数学问题或将抽象的符号转化为数学信息。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每天都进行阅读的学生并不多,因为喜爱而阅读数学的学生更是极少数,小学生阅读数学的动机不强是可以理解的,良好的习惯和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材料比其他阅读材料更难、更复杂,对数学相关读物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种畏惧心理是由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长期刺激过程导致的。说明小学生在起初接触数学材料时,就没有一种很好的体验感,在接触时遇到了困难,困难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从此便很难对数学材料有兴趣。以下几点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的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原因:数学课本的无趣、学生缺乏阅读动机、阅读材料匮乏。

(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能力弱

数学语言是数学内容的载体,是数学活动的工具,是数学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能力在数学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能力表现为能够在数学语言不同表现形式之间相互转化。从文本分析结果来看,小学生数学语言相互转化能力弱,在涉及考察这种能力的题目中失分严重。这种能力的薄弱甚至缺失与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差有关,学生缺乏对知识背景的了解,无法建立起几者的正确联系。

(三)缺乏有效的要求和指导

只有极少数的教师会对学生有课外阅读数学文本的要求,大部分教师都是忽视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的,部分教师建议学生进行课外数学阅读,但也没有明确的阅读任务,给学生推荐读物也是一语带过,学生压根不会放在心上。对数学阅读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阅读过程中需要带着什么问题去读,读完一本书之后该做什么工作这一系列要点都没有给学生明确指示。

现在的很多数学课堂都将极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例题的讲解与习题的练习上,数学课本也成了练习册,没有发挥出它的全部作用与功能,很多老师会在复杂例题上反复讲解,然后让学生快速翻到数学课本第几页,完成例题与习题,教师留给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在上一点当中提到小学生的语言相互转化能力弱,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发展不够充分,因此学生在转化数学语言时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要求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建议

(一)加大阅读量

学生不能将文字描述与数学相关概念转化,原因是学生不能在两者间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对问题的背景也缺乏了解,影响了对数学阅读材料的本体性理解。在传统课堂当中,教师专注于讲授,一味的读课本、讲例题、解释定义定理公式,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记笔记或是做题。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下,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数学阅读,更别提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了,又从何去了解问题的背景呢?要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首先需要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来进行必要的阅读。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

1.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期望效应,把学生看作渴望学习的人。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告诉学生阅读数学的必要性,并对每日进行数学阅读的学生进行表扬,学生都是渴望获得教师的关注和表扬的。受到表扬的学生会再接再厉,继续坚持阅读数学材料的习惯,期望再次获得老师的关注与表扬。而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也会受到替代强化的作用,同样期望获得教师的关注与表扬,他们也会主动阅读数学材料。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兴趣和动机,形成新的学习兴趣。针对喜欢绘画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数学绘本;针对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梦游零王国》;针对热爱历史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数学史事和数学家故事。前面只是举了几个例子,而不同学生的不同动机和兴趣还等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挖掘。

再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来吸引学生多读。教师可加强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将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兴趣引导到数学材料的阅读上来。如对于爱动手做手工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几何教学模型的书籍。

2.课内开展数学读书

学生无法在一整堂课中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以往的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20—30分钟。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前10至15分钟用于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以及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与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其他数学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相关背景知识,通过学生的阅读与发现导入新课。或者在课堂快结束的10至15分钟利用起来,指导学生阅读,延伸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教师可将提前准备好的数学材料放在课件上,让全部学生一起阅读。

3.课外布置数学阅读任务

教师对各种有关数学的材料充分了解并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再择优将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数学读物推荐给学生。在一堂数学课结束后,介绍学生去阅读哪本书,告知学生可获取的各种途径,并表现出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期待,告知学生下节课上课前,大家一起来讨论书中的相关内容。

(二)抓住阅读的关键

“良好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小学生能够迅速地从题干中筛选出核心词汇,并根据题干信息列出文字背后的数量关系。”在阅读数学材料时,要把握阅读要领,分清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能够根据条件建立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1.教授圈点勾画法

教师可教会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时采用“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将关键词圈出来,把量词点中,将易理解且已完全掌握的部分打钩,在难以理解或无法确定的语句下划线。最后再回过头去精读晦涩难懂的部分,熟读精思后还有疑惑,可以请教同伴或教师,这样的深入阅读才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2.提前阅读与预习

教师在课堂中讲授新课前,应该要安排学生进行数学课本相关章节的阅读。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实际学习水平,和具体教学内容编拟“预习导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三)建立阅读的心理表征

1.注意数学材料的表征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是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在进行数学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材料的表征,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教学生如何使用材料中辅助条件,使阅读效果更好。读数学题时更是一个道理,学生的大脑需要对题中的知识信息进行表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不仅只是学生本人的智力水平和有关知识经验,问题情境和表征方式同样也影响问题能否顺利解决。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外部呈现情境,指问题的空间排列(已知条件)是否在视野之中,刺激模式以及所含信息的多少。而表征方式是指主体内部头脑对知识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尤其是复杂问题,就需要表征方式的辅助,语义表征、表象表征和情景记忆是读懂数学问题的前提。在传统课堂当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讲授向学生输送知识观点,这种方法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无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利用多元表征来讲授知识,运用符号表征、图形表征、音频表征及情景表征来促进学生理解,减轻学生在学术性知识性较强的数学阅读资料理解时的负担。当学生学会利用多元表征来阅读数学材料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

2.建立完整的心理表征

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表征,我所理解的心理表征就是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印象。整体性是数学阅读的首要表征,要将进行数学阅读所需要的要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善有效的要求。心理表征有利于学生在解题时找出做题规律以及高效做题。

心理表征都是有自己领域特定特征的,应用于专门为它们培养出来的技能。何为特定特征?何为专门培养?举一个例子,排球运动员在有目的的练习打排球技能时创建的心理表征,如果放到游泳这项运动中,将毫无用处。虽然各个领域之间的心理表征的细节有很大差异,但是创建的过程是几乎相同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首先,每次讲解数学习题前,要求学生收集题目中的各种有效信息,再把它们整合考虑,也就是将题目中的要求整合成一个完善有效的要求。其次,通过刻意练习,改变大脑回路,让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形成条件反射。指导学生在同类型的数学阅读材料中寻找规律,发现阅读技巧并掌握解题思路。

(四)分析阅读的层次

“波利亚将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理解题目,即是要明白未知量、已知数据、条件分别是什么?二是找出数量间的联系。三是执行,即列式、计算。四是对计算出的答案进行反思。”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解决数学问题。

1.数学阅读的层次划分

阅读至少有3个层次:读懂、索源、创新。数学阅读也不例外,“读懂”是数学阅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把握数学材料的核心思想与熟知推理过程;“索源”是数学阅读的核心要求,也就是探索问题解答中的一些关键步骤的发现过程;“创新”是数学阅读的最高要求,创新不仅仅指创造出新的解法,还可以指对同一种方法采用不同的表述,而这种不同应体现在过程更加简洁,思路更加流畅。对数学阅读进行层次划分,有利于教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指导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阅读活动。

2.精读题底

一些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经常只读题面,不读题底,不懂得如何进一步分析题目,无法提取出题目中的隐含信息。针对文字较长的数学题,读题时,要放慢读题的节奏,可以把数学题目分为几个小段,逐句逐层理解,深入思考,最后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会遇到文字题型,也会遇到包含图片的题型,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只读题面,不读题底,很难能提取出图片信息。

四、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从增加小学生数学阅读量、抓住阅读要领、提取材料中的辅助条件、精读题底几方面入手,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巍. 数学题目中影响低年级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语言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杨斌.数学阅读的特点和意义[J].甘肃教育,2015(03):61.

[3]崔兵荣. 五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赵怡.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5]李明.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

[6]刘馨宇.提升小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25):81-82.

[7]王春梅.聚焦数学阅读,提高学习质量[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85-86.

[8]于海.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88.

[9]崔恒刘.分层阅读 逐层理解 有序思考 自然解决——一节数学阅读课的教学实录与思考[J].中学数学,2022(02):27-30.

[10]杨瑞风.小学阶段优化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策略解析[J].考试周刊,2022(03):87-90.

 

作者简介:张舒云(2000-   ),女汉族,江西婺源人,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数学方向)


文章来源:《家庭教育》杂志   国际刊号ISSN 1004-048X  国内刊号CN33-1043/G4  2023年第1期159页

品牌战略合作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2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