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运营商定性“骚扰电话”不能自设标准

发布日期:2019-09-24 浏览次数:759 来源:中国消费网 作者:李英锋

  近日,山东济南多名市民向媒体反映,称手机用着用着突然遭到运营商停机。联系运营商后,他们被告知停机是由于拨打“骚扰电话”导致。涉事的通信运营商回应称,用户手机被停机是因系统检测到通话异常高频,如果用户是正常工作电话可提供相关证明,他们会将其列入“白名单”。(据9月16日 《齐鲁晚报》报道)

  打电话有风险,多打需谨慎?一些用户因为正常的生活或工作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多打了几遍电话,就被运营商认定为“骚扰电话”并直接办理停机,屡屡被“误伤”,暴露出运营商的傲慢与偏见,暴露出骚扰电话认定动作的简单粗暴。

  被 “误伤”的手机用户大有人在。运营商依据一些所谓的“大数据信息”,想当然地认定嫌疑用户的电话为“骚扰电话”,在不通知、不警示用户的前提下就采取停机措施,剥夺了用户的知情权和申辩权。在信息时代,手机被停机,意味着一条重要的沟通联系渠道被切断,这会给用户带来极大不便。而按照运营商的管理逻辑,用户一旦被停机两次,手机就要被销号,用户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损失。用户如要申请重新开机,就得自己准备相关证明到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去自证清白,不免要承担交通费、误工费等成本,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受一番折腾,显然,这也是一种负担和不便。

  骚扰电话让人烦,是信息牛皮癣,当治当防,但运营商认定防治骚扰电话以及采取相关处置措施不能成为一种新的骚扰。运营商列出的几个主要特性:主叫频次特别高、主叫号码数量离散率高、平均通话时长短、被上级公司数据标记或者被一些平台、用户标记。这些固然是骚扰电话的特征,但绝非认定骚扰电话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说得通的例外情况,即便具备上述特征,也非骚扰电话。

  运营商认定骚然电话不能简单僵硬地唯“特征”,不能只依赖大数据信息,不能想当然,而是应该全面理性地综合分析相关信息,考量各种情况,尤其是考量合理存在的“电话打太多”情况,力求精准识别认定,该遏制的要遏制,该保护的要保护。对于一些骚扰嫌疑信息,运营商应该承担主要的甄别责任,坚持智能识别和人工识别相结合,多跑路,多付出,多查证,而不能把证明责任都甩给用户。同时,运营商在查证相关信息时,还应优化程序,完善事前事中提示、预警等功能,允许用户申辩、质证,也即做到双向确认,而不能单向确认,不能在嫌疑状态下就先行确认、就停机。

  运营商只有综合甄别查证,遵循合理流程,才能保障甄别结果贴近事实,趋于客观、公正,才能减少误判误伤,减少“防治式骚扰”,既起到净化通信环境的效果,又能维护用户合法权益。(李英锋)

品牌战略合作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2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