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绿色发展风帆起 创新黄山大潮涌

发布日期:2019-09-25 浏览次数:732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吴江海 潘成

  交通刷新时空感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再行六七里,八九十人推”,这是改革开放前徽州地区交通状况的形象写照。当时,全地区达到二级标准的公路仅有30多公里,主要对外公路路龄均在50年以上。

  黄山建市后,加快构建“一港两轨八铁九路”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皖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去年底,屯溪国际机场通航24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将近百万人次。全市公路总里程达7101公里,其中高速通车里程达352公里,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3.59公里,达到长三角发达地区平均水平。跻身全国“50+4”铁路枢纽城市,全市铁路营业里程271.1公里,其中合福、杭黄高铁建成运营,昌景黄高铁全线开工,池黄高铁初步设计获得批复,杭临绩(黄)、黄(衢)金高铁纳入国家线网规划,未来几年将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铁”。

  为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2015年起,黄山市相继开通高铁北站至黄山风景区等主要景区的11条旅游专线,新增全域旅游客运班线和旅游公交、旅游观光巴士,开通了休宁、歙县等地的城际公交,共享汽车项目落地运营,实现机场、高铁站与景区无缝对接以及景区之间的交通串联。

  泉水养鱼奔富路

  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休宁板桥乡作为我省唯一的“山泉流水养鱼之乡”,建成物联网平台,引导群众发展泉水养鱼,兴办农家乐、渔家乐,举办“赏油菜花、品泉水鱼”等活动,推进农旅结合。目前,该乡年产泉水鱼10余万斤,涌现农家乐、渔家乐经营户38家,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2016年开始,黄山市全面推广泉水养鱼,先后出台了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制订了泉水鱼质量标准、养殖技术标准等5个规程,开展黄山泉水鱼质量追溯平台建设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鼓励养殖企业和农户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商标注册和自主品牌、知名商标创建工作。同时,成立黄山泉水鱼产业科技协会,制定渔家乐星级标准,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做好重点区块和基地的景观再造,休闲形式的多样化开发,实现与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小流域治理、乡村旅游等多业融合。目前,黄山市建成泉水鱼池(塘)8603口,面积180000平方米,今年前三季度泉水鱼综合产值2.6亿元,带动更多群众不出家门走上致富路。

  旅游扶贫山乡变

  2015年以来,黄山市以产业脱贫为重点,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精准路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到去年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7255人,16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部出列。

  黄山市出台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择优聘请专业机构编制全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重点开展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标识牌、旅游点、讲解员、导游词以及农家乐和民宿建设“八个一”工程,推出自主经营型、劳务输出型、定向配套型、股权分工型、帮扶互助型、其他带动型6种扶贫方式。从去年起,黄山市在16个省级旅游扶贫村全面开展创建A级旅游村庄,现已建成1A级旅游村庄5个、2A级7个。

  黄山市把旅游扶贫与发展全域旅游相结合,组织旅游企业结对帮扶,举办摄影大赛、油菜花节、水果采摘等活动,开展旅游扶贫专项推介、乡村旅游带头人培训、民宿管家培训等活动。目前,该市有近200个行政村从事乡村旅游,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文明创建谱新曲

  黄山市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为目标,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擦亮“梦幻黄山·礼仪徽州”城市品牌,推动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黄山市以培育崇德向善之风为目标,强化道德示范引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建设51个村史馆、乡贤馆、好人馆以及99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成全省首个志愿服务云平台、首个先进人物馆,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一约四会”,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4人、“中国好人”71人、“安徽好人”104人,百万人口“中国好人”占比全省领先。

  从2016年开始,黄山市以加强城市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全域环境整治行动,全面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进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和“两治三改”三年行动,全方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

  全民健身成风景

  晨曦中、夕阳下,江湖畔、公园里,男女老少在绿道中漫步或骑行。在黄山,随处可见人们慢节奏的休闲生活景致。

  2013年起,黄山市编制绿道总体规划,以打造多彩徽州、湖光山色、新安之源、自然体验、祁红故里5条省级绿道为核心,依托山水生态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全域绿道建设,到目前建成绿道758.3公里,将徽州古城、新安江、古村落、美好乡村、百佳摄影点等景点串联成环,建成步道、古道、绿道、自驾车道四位一体的绿色出行网络,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户外活动空间和休闲生活方式,形成了黄山特色的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与此同时,黄山市加快构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建立市、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体系,推广普及工间操、广场舞、健身气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打造15分钟健身圈。目前,黄山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总人口的4.2‰,全市建成山地、户外、水上、航空、露营等户外运动基地11个,建有各类体育场地1937个,人均体育设施用地3.4平方米,体育设施基本实现了乡镇和社区全覆盖。去年,黄山市开展各类大中型体育活动300余次,开展农村体育活动1975场,参与人数达40万人次。

  垃圾换物新时尚

  垃圾可以在“生态美超市”兑换日用品,做好事有积分还可能获得“生态美红包”。如今,在黄山市各地农村,“生态美超市”换出了良好风尚,换出了经济实惠,换出了绿色发展。

  2016年,新安江源头的休宁县流口村率先创办“垃圾兑换超市”,黄山市全面推广并升级打造“生态美超市”,建立超市会员、积分管理、生态红包奖励、扶贫济困激励、生态文明教育等工作机制,设立农产品扶贫代售点,将村民垃圾兑换量、门前三包、参与环境整治活动等情况纳入“绿色账户”积分并进行评选。

  目前,黄山市在83个乡镇172个行政村建成集垃圾回收中心、生态文明宣传窗口和便民服务平台于一体的“生态美超市”,促进了乡村环境美化和乡风文明养成。据测算,平均每个生态美超市相当于3名农村保洁员工作成效,而投入只需1名保洁员的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扶贫、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补偿试点:

  一江清水出新安

  发源于黄山市的新安江,是钱塘江正源,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2012年,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正式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开启了新安江上下游共治共享和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试点7年来,黄山市先后投入资金130.8亿元,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环保能力建设等试点项目265个,建成生态公益林53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3倍;疏浚和治理河道12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多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43.17%,高出全国6个百分点,以“遍地青山”涵养出“一江清水”。同时,黄山市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精致农业、新型工业、全域旅游等融合发展,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皖浙两省最新联合监测数据表明: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60多亿立方米干净水,带动千岛湖水质同步改善,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并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立了“新安江模式”,其经验在全省和全国其他6个流域10个省份复制推广。

  特色小镇:

  打造创新试验区

  2016年,黄山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首批12个特色小镇建设,目前已建成西溪南创意小镇、齐云旅游小镇、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宏村艺术小镇、深渡山水画廊小镇、黄山高新区徽艺小镇6个省级特色小镇。

  黄山市连续三年将特色小镇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整合专项资金1200万元,制定《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将特色小镇作为“微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允许各项改革试点在特色小镇先行先试。 2016年来,全市特色小镇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50余个,完成投资超175亿元,创新举办了青年潮玩节、非遗展、艺术节、研学活动、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黎阳in巷、齐云山自由家营地、宏村滑翔伞动力伞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运营。 2018年底,首批12个特色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入驻企业数超300家,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超56亿元,税收收入累计超4亿元。其中,西溪南创意小镇荣获“全国最美特色小镇”“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镇”,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获批皖南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摩托艇训练基地等等,特色小镇正在逐步成为黄山对外展示的新名片。

   “百佳摄影点”:

  打开山区致富门

  2010年,黄山市成立发展摄影产业领导小组率先向全球推出“百佳摄影点”,国家发改委给予5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支持,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价“黄山市摄影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头”。

  近年来,黄山市通过向上争取、财政专项、地方配套等方式,投入资金4亿元,建成179个百佳摄影点以及黄山市摄影博物馆、屯溪外边溪摄影村、齐云山摄影客栈等项目,推动了摄影多元业态的发展。目前,该市开发营销了30多条摄影采风观光线路、10大类50个系列摄影旅游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二五“期间接待摄影采风游客达14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0多亿元。

  旅游综合执法:

  提升游客满意度

  2017年,黄山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旅游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旅游领域行政执法由多部门间外部循环变为旅游综合执法机构内部循环,实现了旅游市场监管、执法、查处“三统一”,从源头解决了旅游市场存在的多头管理、交叉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全面增强,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

  黄山市出台旅游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将旅游、价格、工商、食品、交通、公安、体育和文化等8个部门与旅游管理密切相关的88项行政处罚权,全部归集到新成立的旅游管理综合执法局,并定期发布旅游行业红黑名单,依法设立旅游仲裁院及旅游纠纷调解中心,快速化解旅游纠纷。两年来,黄山市旅游综合执法部门立案查处各类案件280起,涉及旅游、工商、交通、物价、食药等领域,罚没金额76万余元。

  古建筑产权流转:

  保护利用闯新路

  黄山市是徽派建筑的发源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19处,中国传统村落27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75处,其中国保31处,省保133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黄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黄山市通过地方立法等方式,出台了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等规定,实施“百村千幢”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在全省率先创新古民居认购、认领、认租,以征地形式将古民居所在的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后公开挂牌出让,通过放开流转交易,打通社会力量参与古民居保护连接、利用的通道,推动保护与利用方式推陈出新,目前已规范流转古民居38幢。

  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完成投资逾百亿元,打造文化客栈、休闲庄园等新业态、新产品百余个,开拓了休闲与文化、古朴与时尚相结合的现代文化体验型旅游模式,黄山市荣获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3个区县荣膺国家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殊荣。

  农药集中配送:

  呵护生命共同体

  2015年以来,黄山市设立农药集中配送专项财政补贴资金,在全省率先构建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物回收处置、统一财政补贴的农药集中配送体系,着力构筑严密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网,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增强。

  黄山市建立全程可追溯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打造462个基层配送网点组成的农资配送新体系,实现乡镇全覆盖。同时,以目录管理为核心,实施源头控污新举措,制定发布《黄山市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推荐农药品种目录》,确定132个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配送农药94个品种、240个品规,配送额累计10375万元,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达80%以上,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达90%以上,农户节本率达40%,呈现农户节本、网点受补、环境改善等多赢局面。

  ● 1949年4月22至30日,徽州全境解放。

  ● 1955年,歙县“黄山毛峰”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6年5月,太平猴魁获全国名茶评选绿茶类第一名。 1987年9月,祁门红茶在第26届布鲁塞尔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金质奖。

  ● 1959年11月,屯溪机场建成通航。 1993年3月,黄山空港通过验收对外开放,现已建成4D国际机场。

  ● 1979年7月11至1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视察黄山风景区,就黄山建设和发展问题作了重要指示,鼓励黄山人民“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 1981年10月,皖赣铁路芜湖至屯溪段通车。 1985年5月,皖赣铁路全线运营。

  ● 1985年9月,黄山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1990年12月,黄山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2004年2月,黄山风景区被评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5月,黄山风景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7月,黄山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 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歙县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2012年10月,歙县被命名为中国徽文化之乡和中国牌坊之乡称号。 2014年11月,跨歙县、徽州区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黄山市(县级),设立黄山市(地级),辖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1988年4月1日,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

  ● 1991年10月,首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开幕,至2018年共举办22届。

  ● 1994年7月,黄山市消灭荒山通过国家级验收。 2003年3月,黄山市全面完成退耕还林任务。 2014年,黄山市被列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 2015年11月,黄山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黄山市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等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 1995年3月,国家建设部决定将屯溪老街作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管理综合试点。

  ● 1996年11月,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7年5月,黄山旅游A股上市发行。 1999年6月,黄山旅游集团成立。

  ● 1999年1月,黄山市被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5年12月,黄山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 2016年2月,黄山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

  ● 2000年11月,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12月,黟县西递、宏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5月,黟县西递、宏村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2004年10月,徽杭高速公路(安徽段)正式通车,实现黄山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6年12月,徽杭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剧、目连戏、徽州“三雕”、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墨和歙砚制作技艺等6项入选。

  ● 2008年1月,文化部批准安徽、江西两省共同建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仪式在黄山市举行。

  ● 2009年7月,省政府批准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2014年2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经国务院同意颁布实施,黄山市被列为核心区。

  ● 2009年11月,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 2016年11月,黄山市首部地方性法规——《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2017年11月,黄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

  ● 2011年4月,黄山市启动全国首个新安江跨省生态补偿保护机制试点工作。

  ● 2013年6月,黄山市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被授予“长安杯”。 2017年,黄山市再获“长安杯”。

  ● 2015年6月,京福高铁合福段全线通车,黄山北站开始运营。 2018年12月,杭黄高铁开通运营。

  ● 2018年10月,黄山加入杭州都市圈,成为唯一的浙江省外城市。

品牌战略合作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2121号